乒乓世界杯_u20世界杯最新战况 - chhtzx.com

节气丨惊蛰:今朝蛰户初开,一声雷唤苍龙起

3771

惊蛰三候

一候桃始华

一候桃始华

惊蛰之日,闹春之始,“红入桃花嫩,青归柳叶新”,早春的桃花,开始盛放了。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。

二候仓庚鸣

二候仓庚鸣

仓庚即黄鹂鸟。这个时节,黄鹂感受到使万物复苏的阳春之气,开始鸣啼。这番热闹的鸣啼,可视作春暖花开之庆也。

三候鹰化为鸠

三候鹰化为鸠

“鸠”指的是布谷鸟。古语有云:“仲春之时,林木茂盛,口啄尚柔,不能捕鸟,瞪目忍饥,如痴而化,故名曰鸤鸠。”说的就是仲春之时,天空不见飞翔的雄鹰,只看到鸣叫的布谷鸟,在古人的观念里,就好像是鹰变成了布谷鸟一样。

惊蛰节气花

桃花

桃花

若要在百花之中选一种最能代表春天的花,相信桃花会获得不少票数。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。之子于归,宜其室家。”中国古人的爱情代言,不是玫瑰,而是桃花。这渊源,可追溯至《诗经》。桃花的美,契合了妙龄女子不期而遇的浪漫,又呼应着心事隐秘的羞涩与缤纷。以桃花的气质与秉赋,实在没有理由不代言人间的缘分与爱情。“去年今日此门中,人面桃花相映红。人面不知何处去,桃花依旧笑春风。”崔护的这首绝句,并无妍辞丽句,只任那人面与桃花的意象在时间里反复叠映。就在这叠映中,有情到深处的执念,亦有物是人非的沧桑。

李花

李花

李花,即李子树的花,一簇簇娇嫩洁白的小花缀满枝头,繁茂似雪。正如杨万里诗中所写“春暖何缘雪压山,香来初认李花繁。”在古代,李花和桃花常常一起出现,清代李渔在《闲情偶寄》中将它们誉为“领袖群芳者”,这是因为红色和白色是最为常见的花色,桃花的颜色“红之极纯”,李花的颜色“白之至洁”。 阳春三月,雪白李花竞相绽放,漫山遍野银装素裹,一片清新怡人景象。

惊蛰习俗

吃梨

吃梨

惊蛰时节气候比较干燥,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、外感咳嗽,所以人们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。吃梨可助益脾气,令五脏和平。

吃春笋

吃春笋

吃春笋的秘诀在于一个“鲜”字。南宋词人林洪吃春笋会选一处繁茂的竹林,用飘落的竹叶生火,坐在林边煨煮鲜笋。由于味道太过鲜美,还特意为它起名“傍林鲜”。春笋不只适合清煮,与肉搭配更别有一番鲜味。苏轼喜爱竹子,他曾写诗打趣: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。无肉使人瘦,无竹使人俗。”有趣的是,自从他吃过“笋煮肉”后,态度就转变为“若使不瘦又不俗,餐餐笋煮肉。”

蒙鼓皮

蒙鼓皮

《周礼·考工记·韗人》上说:“凡冒鼓,必以启蛰之日。”惊蛰这天,古人认为天庭有雷神敲天鼓,人间要把握这个时机来蒙鼓皮。

避百虫

避百虫

惊蛰时,百虫惊而出走,影响人们生活,因此“除虫”成为这个时间段的民俗活动。所以人们在惊蛰这天,手持清香、艾草,熏家中四壁,用香味驱赶蛇、虫、蚁、鼠和霉味,预防疾病发生。鲁东南一带的人们,还会以炊棍敲锅台,谓之“震虫”;河南南阳农家,此日则要在门窗、炕沿处插香薰虫,并剪制鸡形图案悬于房中以避百虫。

惊蛰诗词赏析

《观田家》

唐·韦应物

微雨众卉新,一雷惊蛰始。

田家几日闲,耕种从此起。

丁壮俱在野,场圃亦就理。

归来景常晏,饮犊西涧水。

饥劬不自苦,膏泽且为喜。

仓廪无宿储,徭役犹未已。

方惭不耕者,禄食出闾里。

唐代诗人韦应物的《观田家》虽是一首田园诗,却有着比田园更开阔的视野。饥劬,又饿又累;仓廪,粮仓。诗从惊蛰着笔,通过对农民辛劳而不得温饱的描述,揭示了当时赋税徭役的繁重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。没有“几日闲”的农民们,自惊蛰之日起,就要起早摸黑地忙碌农活,凡有一点儿劳动能力的“丁壮”,俱在野田。但是,他们却家无隔夜粮,每天又累又饿,劳役没完没了。韦应物历任滁州、江州、苏州刺史,作为封建官吏,能够这样怜农并自责,实属难得。这首《观田家》用于惊蛰节气,的确不啻一声春雷。

“惊蛰”的“惊”,是惊醒,也是惊心,它像一记来自天地的提醒和鞭策:草木已动蛰虫已醒,农人亦已开耕,当我们迎接第一声春雷带来的勃勃生机时,也该启动出发,拥抱这个季节。正如元代诗人吴存在《水龙吟·寿族父瑞堂是日惊蛰》一词中之言:“今朝蛰户初开,一声雷唤苍龙起……爱青青门外,万丝杨柳,都捻作,长生缕。”此时,我们不妨早睡早起,锻炼身体,勤奋劳作,亲近自然,调整好心态和心情,去迎接鲜活明媚的春光,去珍惜不忍辜负的春日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