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社交货币“”通过这些年的工作把它归类为五点。
在微信、微博社交软件下,各类企业都会通过社交传播他们的优惠券,知识文化,活动报名等等,哪些煞费苦心的编辑们就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策划内容。
1. 我们需要谈资来帮我们连接社交(寻求谈资)。
2. 我们需要表达我们的想法,获得社会认同感(表达想法)。
3. 我们希望帮助别人,做个善良的人(帮助别人)。
4. 我们想让朋友知道我们是聪明的、积极向上的、与众不同的(塑造形象)。
5.我们想知道自己处于朋友当中的何种位置(攀比心理)。
再简要谈谈企业应该如何制定“社交货币”战略来获取企业的运营目标。
评估团队、资源、渠道等营销要素,找出该品类中最具价值的维度来规划社交货币策略。应用方法各行各业都不一样,我个人总结了一句话,概括其应用原则:产品预埋社交货币,营销发行社交货币,品牌升值社交货币。
接下来说说如何制定和执行社交货币策略。
制定策略的思路:受众-渠道-策略。
执行策略的流程:策略-渠道-受众。
「受众-渠道-策略」推导出的策略围绕在用户的日行动路径上,所有营销活动都是以一个整体来执行的。这种思路下关注的KPI就是社交货币,而非传统的涨粉、转化率、阅读数等。
社会网络中的社交货币
IP是社交货币。它让人们在共同的话题下产生连接协作、身份认同和归属感。越强的IP,社交货币的面值越高,流通速度越快。
网红是社交货币。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羞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,而网红的表现力较强,搞笑的台词和夸张的表演实际是替大家表达了内心的OS。网红将自己变成了社交货币,购买了粉丝的拥护。
手艺是社交货币。创作人大多不善社交,但他们用自己的手艺(作曲、写作、摄影、烹饪、手工等)创作的作品,却是稀缺的社交货币。受众可以通过作品与创作人发生连接,也可以把作品作为社交货币去购买其他人的关注评论赞。
社交货币这个概念不要去看它的对错,而应该看,我们通过这个新概念去审视身边习以为常的旧事物时,获得了哪些新认知,能做哪些不一样的事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