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墙
在硬山建筑中,位于房屋两端,沿进深方向依边贴而砌筑的墙,称山墙。山墙根据其立面形式的不同,又分为硬山墙、屏风墙、观音兜三种。
硬山墙之立面、剖面图
屏风墙和观音兜
檐墙
沿房屋开间方向,位于檐柱处的墙,若其墙高至枋底或檐口,则称为檐墙。檐墙依其所处位置,有前檐墙、后檐墙之分,若按屋面檐口做法的不同,檐墙又可分为出檐墙与包檐墙两种。
檐墙剖面图
隔墙
用于分隔屋内空间的墙,称隔墙。
隔墙示意图
半墙
位于窗下的矮墙,称半墙。位于廊柱之间,上置坐槛,供人凭坐休憩的矮墙,称坐槛半墙。位于将军门下槛以下的半墙,称月兔墙。
半窗内墙/坐槛半墙
塞口墙、围墙和界墙
堂前后天井的两旁以及厅堂前后的墙,称为塞口墙。
塞口墙与屋顶的衔接
用于分隔院落的墙,称围墙,用于区分与邻家界限的墙,称界墙。
围墙的一种
墙的做法
实滚
实滚砌法是以砖扁砌,或以砖之丁头侧砌,都用于房屋之坚固部位,如勒脚与楼房下层。实滚共有实扁、实滚、实滚芦菲片三种砌法。
花滚
花滚砌法即实滚与空斗相间而砌,具体砌法是先砌二皮扁砖,其上再以砖侧砌,侧砌一层与芦菲片相似,将扁砌之砖亦侧砌成斗砖,斗砖空隙处填以碎砖与灰砂。花滚墙虽不及实滚墙坚固,但比较省砖、经济,常用于勒脚以上墙体。
空斗
在空斗砌法中,平砌之砖称卧砖(也称扁砖),侧砌之砖称斗砖。卧砖之上,前后左右侧砌斗砖,砌成中空斗形,所砌之墙称空斗墙。因其砖省而价廉,又可起到隔声隔热的作用,就如同现在的空心砖墙,故虽不及实滚与花滚之坚实,但用于不须负重之隔墙,亦属相宜。
墙的功能
承重
实滚墙类的墙体最为坚固,其厚度又能作调整,故适合砌筑于勒脚、山墙、檐墙、塞口墙、围墙等有收分的墙体。
围护
花滚墙类的墙体较为坚固,厚度也能作调整,适合砌筑带有收分的墙体,如山墙、檐墙、塞口墙、围墙的墙身。
分隔
空斗墙中的一些种类负重不及实滚、花滚,但其厚度也能作少量调整,故适宜于砌筑檐口不太高的檐墙。
装饰
空斗墙中的另外一些做法,因其墙厚分别为一砖与半砖,故只能砌筑隔墙一类的内墙。
园林里的墙
山墙
留园|屏风墙
网师园|观音兜
网师园中部水池东侧如连山一般的观音兜山墙,已经成了网师园最为经典的画面之一。此外,网师园还有好几处建筑外墙也是观音兜,它们构筑了一条柔和温婉的天际线,也构筑了网师园特有的情致。
檐墙
耦园|织帘老屋
这处墙位于耦园织帘老屋的前廊,展示了檐墙优美的侧面曲线。
半墙
网师园|竹外一枝轩
网师园|梯云室前庭院
半墙在园林里十分常见,例图中的半窗外墙来自网师园竹外一枝轩,坐槛半墙同样来自网师园,位于梯云室前的庭院,二者都是典型的常规做法。
塞口墙
网师园|集虚斋
怡园|入口处庭院
怡园入口处这段小小的墙壁,是“塞口”二字非常形象的体现,它用玲珑身躯“堵塞”了两栋建筑之间狭小的“缺口”,将楼与楼之间的空隙围合成一个精致的天井。
围墙
拙政园|海棠春坞西侧围墙
拙政园海棠春坞西侧的这堵围墙这是最常见的一种,既围合了海棠春坞的小院落,使之相对独立,又衔接了院落西侧的花园,令空间广袤,墙上打开漏窗,让内外两处的景致互相渗透,给游览带来了更多趣味。
拙政园|枇杷园的围墙
拙政园中有一处别致的围墙,即枇杷园西面和西北角一带的云墙。枇杷园的云墙之妙,除了具有自然而富于变化的走向外,其墙脚的地平线,不论从园里看还是从园外看,更有极大的起伏变化,因为云墙大抵砌在山石之间或坡地之上,其立面用《园冶》的话说,是“片山块石,似有野致”。这种富于画意的处理,在国内园林中堪称上选。
怡园|两处云墙
怡园的两道云墙,一道在怡园的东部和西部花园之间,另一道则位于“碧梧栖凤馆”的西侧。两处云墙做法和风格各不相同,因此意趣也大为不同。
界墙
耦园|东北角界墙
拙政园|南面界墙
界墙,围起了完整的园林空间,有了界墙,就有了墙里墙外两重世界,才促成了园林隐于城市的诗意栖居。
墙,在大地上围起了园林
使之成为喧嚣城市中的一方方净土
也在园林里围起大大小小的空间
行居坐卧皆有宜处
更在人心里围起一片小天地
让穿行园中的人感悟:
我心安处即桃园
图片:@清风箫月
参考:
《苏州园林》
《苏州园林风景绿化志丛书》
《图解<营造法原>做法》
内容来源:遗产监管中心
编辑发布:局融媒体信息中心
来源:苏州园林官微
媒体选稿编辑:李俊锋 系知名文化传媒人、新媒体运营师、高级摄影师、《现代苏州》杂志特约撰稿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