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雪球App,作者: 随缘相,(https://xueqiu.com/1895655441/325598725)
一、2023年最新数据概览
1、年消耗总量
2023年:中国石油表观消费量约7.56亿吨(约1,520万桶/日),同比增长约5.4%。
2022年:表观消费量为7.17亿吨(约1,440万桶/日),受疫情影响增速放缓至1.5%。
2、国际对比
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,仅次于美国(2023年约2,050万桶/日),占全球总需求的16%。
二、消耗结构分析
1、行业分布
交通运输:占比约55%,其中汽车用油(汽油、柴油)占主导,航空煤油需求随旅游复苏增长。
工业与化工:占比30%,主要用于石化原料(如乙烯、塑料)及工业燃料。
居民消费:占比10%,包括液化石油气(LPG)、取暖用油等。
农业与其他:占比5%。
2、产品细分
汽油:2023年消费量约1.65亿吨,同比增长6.2%(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抑制部分增速)。
柴油:消费量约2.02亿吨,同比+3.8%(物流与基建拉动)。
航空煤油:消费量约3,800万吨,同比+23%(国际航班恢复至疫情前80%水平)。
三、供需缺口与进口依存度
1、国内产量
2023年原油产量2.08亿吨(约420万桶/日),连续7年增长(页岩油技术突破),但仅满足约27%的国内需求。
2、进口依赖
原油进口量:2023年进口5.63亿吨(约1,130万桶/日),对外依存度72%。
主要来源:
俄罗斯(占比19%):2023年进口量同比增长24%,取代沙特成为最大供应国。沙特(15%)、伊拉克(10%)、阿联酋(9%)。
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国之一,其石油消耗量对全球能源市场具有重要影响。
四、历史趋势与未来展望
长期增长趋势
2010-2023年: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速约3.5%,显著低于GDP增速(6-7%),反映经济结构转型(服务业占比提升)与能效提升。
峰值预测:部分机构(如IEA)预计中国石油需求将在2030年前后达峰(约1,600万桶/日),随后因新能源替代逐步下降。
五、俄乌之战暴发前后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数据变化
1、冲突前(2021年及之前)
2021年进口量: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7964万吨,占俄罗斯原油出口总量的34.4%。
历史趋势:2015年中国进口俄罗斯原油4243万吨(占比12.6%),2018年增至7149万吨(占比15.5%),冲突前俄罗斯原油在中国进口原油中的占比稳定在15%左右。
2、冲突后(2022年至今)
2022年:中国进口俄罗斯原油8624万吨,同比增长8.3%,占俄罗斯出口总量的35.2%。
此时俄罗斯原油占中国进口原油总量的比例从15.5%(2021年)上升至17%。
2023年:进口量进一步增至1.07亿吨,同比增长24%,占俄罗斯原油出口总量的43.6%。
俄罗斯首次超过沙特,成为中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国(沙特同期供应8600万吨)。
进口单价降至77.3美元/桶(同比下降16.6%),尽管进口量增长24%,但总支出仅增加3.5%。
2024年1-5月:进口4669万吨,同比冲突前的2021年同期增长41%,占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20.4%。
3、增长原因及影响
价格优势:
2023年中国进口俄罗斯原油均价为77.3美元/桶,低于同期沙特原油的85.5美元/桶。
地缘政治转向:
西方制裁导致俄罗斯原油出口转向亚洲,中国成为关键替代市场。冲突后俄罗斯对欧盟的原油出口占比从40-45%骤降至4-5%,而中国占比升至45-50%。
六、伊朗被美国制裁前后石油出口数据变化
制裁前正常水平:伊朗石油产量长期维持在约380万桶/日,出口量约为280万桶/日。
特朗普政府时期:2018年11月,伊朗原油产量环比下降40.9万桶/日,出口量在2019年降至65.1万桶/日,2020年进一步降至40.45万桶/日。
拜登政府时期:2024年数据:产量恢复至331.4万桶/日(2018年以来最高水平),出口量回升至约100万桶/日以上,2023年石油出口收入为530亿美元与2022年540亿美元接近)
七、2020年疫情暴发欧佩克减产政策
1、协议背景与谈判过程
2020年3月,沙特希望通过减产提振油价,但俄罗斯担忧美国页岩油抢占市场份额,拒绝减产引发价格战,沙特大幅增产导致油价暴跌至20美元/桶以下。
4月,在美国施压下,OPEC+重启谈判。经过多轮协商,最终于4月12日达成协议,分阶段实施减产。
首阶段(2020年5-6月):日均减产970万桶,以2018年10月产量为基准(沙特和俄罗斯以1100万桶/日为基准),创OPEC+机制成立以来最大减产量。
第二阶段(2020年7-12月):减产量降至770万桶/日。
第三阶段(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):进一步降至580万桶/日。
其他产油国参与:美国、加拿大、巴西等非OPEC+国家承诺减产370万桶/日,美国另为墨西哥承担30万桶/日减产份额。
2、需求端崩溃
疫情导致全球石油需求从日均1亿桶骤降至7100万桶,降幅远超2008年金融危机(仅减少500万桶/日)。
供需失衡使全球储油空间濒临极限,美国库欣原油库存一度达5300万桶(总容量7600万桶)
八、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佩克减产政策
1、三次减产行动
在金融危机爆发后,欧佩克于2008年9月至12月连续三次减产:
2008年9月:首次减产52万桶/日;
2008年10月:第二次减产150万桶/日;
2008年12月:第三次减产220万桶/日。
然而,这些减产措施未能立即遏制油价下跌,因市场对全球经济衰退的悲观情绪主导了油价走势,布伦特原油从2008年7月的147美元/桶暴跌至12月的33美元/桶,跌幅达77%。
2、2009年深化减产
2009年1月,欧佩克进一步落实减产计划,成员国中:
沙特、科威特、阿联酋等核心产油国减产幅度达11%;
阿尔及利亚、利比亚、尼日利亚等国减产约8%;
委内瑞拉虽减产积极性较低,但幅度仍超过4%。
此次减产促使WTI油价从2009年1月的41.71美元/桶反弹至6月的69.64美元/桶,涨幅达67%
减产效果
2009年欧佩克GDP增长11%,出口同比增长18%,显示减产对产油国经济的提振作用。
九、2014年后欧佩克与美国面岩油价格战
1、页岩油崛起冲击市场
2010年后,美国页岩油革命通过水平钻井和水力压裂技术实现爆发式增长,产量从2011年的300万桶/日增至2014年的900万桶/日。页岩油成本初期较高(约70美元/桶),但其灵活性和技术进步逐渐威胁欧佩克的市场主导地位。
2、欧佩克的战略误判
欧佩克(以沙特为首)认为通过增产压低油价可将页岩油挤出市场。2014年6月,欧佩克决定放弃“限产保价”策略,转而维持高产量,导致国际油价从110美元/桶暴跌至2016年初的不足30美元/桶,跌幅超70%。
3、市场格局重塑
欧佩克+机制形成:2016年底,欧佩克被迫与俄罗斯等非欧佩克产油国达成限产协议,承认页岩油无法被压制,转而寻求市场平衡。
以上数据通DeepSeek获取。感谢人类互联技术迭代,让小散与机构定量分析差异缩小。
结论:
1、俄原油并没有退出全球能源市场。
2、中国新能源汽车崛起会导致中国石油需求增速减缓,但2010年后人类页岩油技术革命并没有导致石油价格长期下跌,2021年后$中国海洋石油(00883)$ 迎来业绩黄金期。
3、深刻领会“头顶一块布,全球我最富”,欧佩克的成立时间是1960年9月14日。石油价格经历了经济周期、技术进步,没影响长期向上趋势。
4、石油供应高度集中、涉及国家利益商业模式具有垄断性。与钢铁、航空、中国猪养殖差异较大。垄断性如茅台对高档白酒统治一样,还涉及其它因素,同样存在周期。
5、纺织业并不会因为低成本优势就能长期获得资本暴利,缺少垄断基因。
6、同样也是标准石油60年时间维度股东收益可以战胜IBM的原因,垄断。无惧新技术发展,无论是海油石油、页岩油、新能源汽车,而IBM在技术领域不具有垄断性。
7、08年金融危机、2020年疫情可观察到,石油行业自身具有供应调配能力,并控制石油价格。
8、长期持股真不易,面对股价会自我、逻辑怀疑,还好股息可以扛扛。
$中国海洋石油(00883)$